广州婚姻家事律师网
咨询电话:13632355031

离婚后不得擅自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

发表时间:2021-04-26 19:51

【广州离婚律师】

离婚后不得擅自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

作者:张宏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人民法院   来源:中国法院网

前言:文章来源网络,广州婚姻家事律师团队整理编辑,供大家学习,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来电来邮告知。

  随着离婚案件的增多,离婚后擅自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的案件也不断出现。在现实生活中,多发生在夫妻离婚后,获得抚养未成年子女的一方,在未征得对方许可的情况下,擅自将未成年子女的姓名予更改。有的原随父姓改为随母姓,有的改随继父或继母姓,给原已“感情确已破裂”、双方暂时平息的矛盾重新加剧。此类情况若处理不当,极易产生严重后果,不利于社会安定,受害最深是子女。那么,离婚后的父母一方能否擅自变更未成年子女的姓名?回答是否定的。

  子女姓氏及其变更在子女未成年期间并不反映公民姓名权的自主权要求,它反映是亲属关系下的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亲权要求和血缘关系中的一种伦理关系的客观要求。一般来说,公民姓名权包含其自我命名权,但基于血缘关系,(包括自然血缘和基于收养关系所形成的拟制血亲关系),家族制度以及社会伦理意识等的要求,公民对自己的姓名原则上是无选择权的,服从的是一种社会传统、规律,即由父母在其出生时依父或母姓为其命名,这是不能以所谓封建迷信或父母的干涉予以否定的客观事实。而公民的姓名,一般也是父母在公民出生时起的,绝大多数会保持终身。这两方面都反映的是血缘关系、社会伦理以及亲权的合理要求;更直接地反映的是亲权下的权利义务要求,或者说是父母基于亲权所必然实施的法定代理行为。所以,公民享有的自我命名权,严格地说,一方面是其成年后可以行使的权利,另一方面是其选择自己别名(化名、笔名、艺名等)的权利,为其在成年后才能以自主行使的权利。这就表明,子女出生及其未成年时期其姓名的选择,是父母基于亲权决定的,无论是一种权利还是一种代理,基本上与公民的自我命名权无关。

  既然子女出生及其未成年时期,其姓名是由父母依亲权决定的,故对于有关其更名的纠纷处理也应遵循亲权原则。由于我国实行的是父母平等的共同亲权原则,亲权的行使就应由父母的共同意思来决定,父母一方违背共同意思的亲权行为就是无效的。子女出生时所起之名,无论是否作户籍登记,一般应视为是父母的共同意思表示,它是有约束力的。父母离婚后,父母对子女的姓氏问题仍然是双方共同亲权的内容;一方未经对方同意而变更未成年子女的姓氏为继父或继母或第三人姓氏的,就是一种违背共同亲权原则的无效民事行为,对方要求恢复子女原有姓名,于理、于法、于情都是成立的,因此,1993年11月3日法发[1993]30号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19条的规定“父母不得因子女变更姓氏而拒绝付子女抚育费。父或母一方擅自将子女姓氏变更随继父或继母姓氏而引起纠纷的,应责令恢复原姓氏”,有情理、法理上的依据,并不违背婚姻法的基本原则,与婚姻法第22条的规定“子女可以随父姓,也可以随母姓”不相抵触,也不矛盾,事实上是弥补了婚姻法规定的不足。

  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第一款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第18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它合法权益”;第二款规定:“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的权利,受法律保护”。其监护权中人身权包括被监护人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等合法权益。婚姻法第36条规定:“父母与子女间的关系,不因父母离婚而消除,离婚后,子女无论由父方或母方抚养,仍是父母双方的子女”。从以上我国法律规范可以得出结论:虽然父母离婚,无论子女归谁抚养,父母仍然是未成年子女的法定监护人,其具有的监护权仍然存在,既然离婚后的父母都是法定监护人,那么一方未征得对方同意,擅自变更未成年子女姓名,其行为就明显侵犯了另一方的监护权,属无效的民事行为,另一方起诉到人民法院后,人民法院得以判令撤销,责令其恢复原有姓名。

  基于上述认识,我们认为,处理离婚父母关于未成年子女姓氏变更的纠纷,其基准点在于父母的共同亲权和法律对血缘关系形成的社会伦理传统的尊重。因而,处理该问题,一与未抚养子女的一方是否尽其抚养义务,是否关心子女无关。二与孩子与谁的关系融洽、与谁一起生活无关,三与该子女未成年前意思表示无关。可以这样说,离婚父母一方单方面将未成年子女姓氏变更,或变更随继父或继母或第三人姓氏,对方要求恢复原有姓氏的,法院即应支持该请求,不存在判决随父姓或随母姓的问题,也不存在按未成年子女意思判决随父、母或第三人姓氏问题。未成年子女不可能真正理解其姓氏变更问题上的深刻的社会、法律意义,更因为未成年人是“禁治产人”,其民事权利则应由其法定监护人行使。有的法官审理这类案件时,却去征求未成年子女个人意见,以其意见作为判决的依据。笔者认为 ,这是错误地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处理子女抚养问题的若干具体意见》第5条规定的:“父母双方对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子女随父或随母生活发生争执的,应当考虑该子女意见”。但随哪方生活立法者是基于感情角度考虑的,而姓氏问题与感情问题不是同一领域内的问题。